“水市场”的呼唤: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推进

2019-11-23 18:04:17  浏览:1746  作者:黄逸豪 汤晓微 罗琼

“水市场”的呼唤: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推进


“水市场”的呼唤: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推进

碧涂水处理技术网小编配图


依托核心技术快速崛起,正是目前整个环保行业转型的大势所趋,水处理产业也不例外。

环保行业是一个有较高技术门槛的行业。近年来,随着污染治理需求释放,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18)》显示,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与此同时,环保产业增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速。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技术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而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就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在行业中占据优势。

经过多年耕耘,在“水十条”等政策利好之下,佛山水处理产业逐步进入黄金发展期,能够凭借核心技术,实现单点突破到全链条推进的环境综合服务商将受到市场更多的青睐。

成长的辛酸

企业“身怀绝技”却先靠养鱼来存活

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社区的盐步涌,每年年中都会举行锦龙盛会,除了有精彩的龙舟赛事外,500多岁的“盐步老龙”也会在比赛间隙参与游龙仪式,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一睹龙舟文化的精彩。

曾几何时,盐步涌是一条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涌。在2013年整治前,总长1.23公里的盐步涌水体整体属于劣V类水质,且表层底泥黑臭,呈胶质状,有13个排污口正在排污。

佛山玉凰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玉凰环境”)花了5个月的时间,通过投放微生物复合菌剂、安装生物基种植水生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等手段,对盐步涌进行整治,将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消除黑臭。

经过第三方测量显示,整治前后虽然没有进行任何清淤工作,但治理后河涌底泥厚度最多降低了36厘米,平均厚度降低了25厘米,氨氮、总磷等多个指标也下降到低于验收标准的水平。如果从用工成本的角度来看,按治理河段面积约4万平方米计算,共计消减淤泥量约1.25万立方米,按照传统清淤费用约130元/立方米核算,玉凰环境为项目业主单位节省了约163万元的清淤费用。

玉凰环境是诞生于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的第一批环保企业,从最初始就专注于水处理。“当时看到水污染的情况很严峻,也没有太多人去关注,我们就觉得应该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当中。”玉凰环境总经理翁雯说。

虽然玉凰环境现在已经拥有很多技术专利及完成了一系列项目,但是最初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当时,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向客户证明技术的可行性,才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当时甚至有人认为我们的企业撑不过3个月。”翁雯说。

与玉凰环境一样,佛山市碧沃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碧沃丰”)也是较早进入佛山水处理行业的企业,同样也品味了行业初期发展不明朗所带来的“成长的辛酸”。

碧沃丰是一家专注于微生物及应用工程技术的环保企业,成立于2009年,还承担着一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是“广东省环境治理微生物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在,已自主研发有50多种微生物菌治污剂,凭借生物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理。

早在2005年,碧沃丰的核心研发团队就已经着手进行生物环保技术的研发,但由于整个水处理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碧沃丰并没有受到市场的青睐。

为了维持企业的经营,碧沃丰开始进军水产养殖领域。“我们当时发现,生物技术除了做环保,还可以提高水产行业的鱼类存活率。”碧沃丰总部营销中心副总经理余钦海说。

以南海的一家水产养殖企业为例,碧沃丰针对其养殖场内原有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偏高的问题,利用生物技术对其水体循环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有效降低了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提高了水产的存活率和品质。

“与一般纯投入的环保项目不同,水体循环系统改造为企业带来了收益。”余钦海说,水质改善后,养殖户养殖的鱼不仅存活率高了,品质也得到了提升,个头更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提高了。

触角的延伸

从“事后补救”跃至“事前介入”

2015年前后,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凭着自身深厚的环保技术积累,碧沃丰的环保业务开始爆发式增长,除了水污染治理外还进入到生态修复、土壤修复、家居净化、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并与四川仁智油服、华北制药、鞍钢集团、百事可乐等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

从2016年起,碧沃丰与一家国企开展合作,为其海上平台提供生活污水处理服务。每隔一段时间,接受过海上作业训练的碧沃丰工作人员就会对平台上的污水系统进行调试,通过投放微生物菌剂和工艺改造,降低了污染物浓度和污水处理系统的维护成本。

在佛山南海,一批水处理企业还把水处理业务的触角从“事后补救”逐渐伸向“事前介入”,比如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瀚蓝环境”)2016年3月,佛山市打响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佛山市政府部署推进污水管网的建设。作为佛山市治污工程的重点区域,南海区治污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其中,南海区大沥镇建立了集“截、堵、疏、引、治”为一体的治污模式,是“厂网一体化”治污方式的雏形。

长期以来,南海区的污水管网经营权分散于七个镇街,出现运营管理主体不一、流域治理碎片化的问题。为打好水污染整治这场攻坚战,南海建立起“厂网一体化”全链条治污模式,而瀚蓝环境则是建设这一模式的“总工程师”。

有关专家表示,虽然实现“厂网一体化”有助于污水处理规划的统筹协调,并且有利于提升污水处理以及管网运营效率。但对于企业来说,管网的投资成本远高于污水厂的建设,且管网运营难度大于污水厂,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运营风险。因此,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业务停留在后端的水质净化环节,或者污水治理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承担的是“事后补救”的角色,

2016年7月,瀚蓝环境开始陆续接管南海各镇街的污水管网运维工作,这意味着南海区在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治污工作上开始进行积极探索,也意味着水处理企业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角色的转变,即从“事后补救”转入“事前介入”。

经过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多次协商,瀚蓝环境将分散在各地的污水处理厂、污水提升泵站、污水管网的生产运维信息进行统筹集成,通过集中的分析、调度或者远程控制,实现了水质监管和水质处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科学化。

在“厂网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瀚蓝环境建立了管网系统综合信息智慧平台,做到“心中有数”,全盘“一张图”,清晰地掌握污水管网(泵站)包括水量、水质、人、车等各种要素的综合实时状况,为厂网日常运营、突发事件应对、地方政府环境监管以及排水管网规划提供了依据和帮助。与此同时,瀚蓝环境在实践中探索出可复制的“厂网一体化”治污方式也在全国各地被广泛应用。

多方面切入

凭借核心技术从污水里“掏宝贝”

水处理产业链条长,环节多,这样也让众多企业能够凭借核心技术参与其中,从污水里“掏宝贝”。

走进广佛交界处的中海金沙湾小区,一辆黄色卡车停在绿荫下,与普通卡车不同的是,这辆车的“肚子”是敞开的:车的一侧伸出了两条长长的管子,一条白色,一条蓝色,后者还在“咕咕咕”地震动;车尾放了三个尼龙袋,一堆堆黑色的块状物正从车尾接连滑下,落入袋中。

这辆车装载的,是一套社区化粪池无害化清掏设备,由广东象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象博科技”)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而车上滑落的黑色块状物,被象博科技视作“宝贝”——经过处理之后,它们就成了有机肥,能够创造丰厚的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

“根据我们实验室提供的数据,掏出来的化粪池污物,其含固率一般在95%左右,而经过该设备处理之后,这一数值可以降低至5%。”象博科技总经理贺同雷说,“除此之外,经过社区化粪池无害化清掏设备处理之后的水,COD含量(化学需氧量)可以降低到160mg/L,BOD含量(生化需氧量)可以降低到40mg/L。”贺同雷表示,这些处理之后的水,会直接回到化粪池里去,可以大大降低化粪池的总体浓度,并最终通过下水道,流向污水处理厂,从源头减少固废的产生。

作为城市水污染治理的重要防线,污水处理厂也有一大难题亟待解决,那就是污泥处置。长久以来,如何妥善高效地处置污泥一直是环保界不断探讨的热点和难点。目前两种主流方式是填埋以及焚烧,但前者受限于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已经逐渐不被采用,而后者则需要配套大型焚烧厂,其费用较为高昂,占地面积也比较大,处理成本高。

贺同雷介绍,象博科技自主研发的“水热解处理技术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还能够实现高度资源化利用,而且这一系统占地面积小可以分布式即时处理,不受季节影响,全天候、集约化处理。“经过水热解处理之后的污泥尾产物,保留了丰富的有机质和植物养分,可以用作有机肥和其他土壤改良修复剂的基础原料。”贺同雷介绍,多家权威检测机构所出具的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这些污泥尾产物已经可以达到国家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的A类标准,即能用于耕地、园地以及牧草地。

目前,象博科技自主研发的“水热解处理技术系统”已经在上海、天津等地进行示范,并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将在佛山市禅城区南庄污水处理厂进行中试。

■专家声音

暨南大学水处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明玉:

打磨技术成就“百年老店”

政府要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佛山还是其他城市,环保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生存下去,获得发展,都需要掌握3件‘法宝’,就是先进的技术、过硬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只有在这三方面做好了,企业才能在竞争越趋激烈的环保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暨南大学水处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明玉表示,水处理企业要更加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以此提高市场竞争力,成就“百年老店”。

李明玉指出,佛山水处理行业目前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在行业的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在目前,很多环保企业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去发展,企业的自主性不足,属于被动式发展。”

李明玉表示,水处理产业的传统技术其实相对比较成熟,以后国家对水环境的要求可能不仅仅是做到达标排放,而是做到深度处理,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甚至是零排放,以及对难降解的污水废水进行高难度处理。他认为,这样的趋势更加要求环保企业专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以此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观察国内外一些做得好的环保企业,基本上都是拥有好的技术和产品,这需要企业不断在研发上面加大投入力度,但这做起来并不容易。”李明玉表示,在环保行业,模仿的成本并不高,很多产品并不是高精尖的产品,一旦有新产品出现,可能很快就被同行模仿出来,形成一种同质化竞争,导致大家都没办法获得较高的利润,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挫伤。他说,目前不少从事河涌污染和工业污水治理的环保企业,存在着技术和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但单一类型的技术并不能解决水污染的源头问题,有一些技术更适合应用在一些水流缓慢或者截污后的河涌。”

李明玉指出,在“水十条”等政策利好之下,佛山水处理产业逐步进入黄金发展期,能够凭借核心技术,实现单点突破到全链条推进的环境综合服务商将受到市场更多的青睐。

他建议,政府在水处理等环保领域,可以从加强行业管理、引导行业规范发展等方面入手,让一些好的技术和产品,通过政府引导进入市场。“如果要在环保领域鼓励更多企业去自主研发,政府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供更多扶持与支撑,为企业撑腰。”他说。

撰文:黄逸豪 汤晓微 罗琼 来源:南方日报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